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浏览:206次
更新时间:2022.05.25
旋毛虫病是蛔虫感染的一种,有时也被称为毛线虫病。这些蛔虫寄生虫(旋毛虫)利用宿主进行生长和繁殖。这些寄生虫会感染熊、美洲狮、海象、狐狸、野猪和家猪等动物。食用含未成熟的蛔虫(幼虫)的生肉或未煮熟肉时,就会导致这种感染。
人类食用含有旋毛虫幼虫的生肉或未煮熟肉之后,幼虫会在小肠中成长为成虫。这一过程需要几周时间。成虫会生出幼虫,幼虫通过血流传播到身体的不同部位。随后,幼虫会钻入肌肉组织中。旋毛虫病在世界各地的农村地区最为普遍。
虽然旋毛虫病并非一定需要治疗,但可以用药物治疗。这种疾病也很容易预防。
旋毛虫病感染的体征和症状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可能因人而异。它取决于所食用的被感染肉中的幼虫数量。
体内只有少量寄生虫的轻度旋毛虫病患者可能不会出现体征或症状。症状可能在中度或重度侵染(体内存在大量寄生虫)时出现。这些症状有时会随蛔虫(旋毛虫)幼虫分布到全身各处而加重。
您吞下含有寄生虫小囊(包囊)的蛔虫(旋毛虫)幼虫后,消化液会溶解包囊,导致幼虫进入身体。然后,幼虫会进入小肠壁,在此处成长为成虫并交配。感染后 1 到 2 天开始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在此阶段,您可能出现:
感染后大约一周,雌性成虫会产生幼虫。幼虫会穿过肠壁,进入血液,经血流至身体并钻入肌肉组织。幼虫在此蜷缩,形成包虫囊肿。幼虫在肌肉组织内可存活数月至数年。
受侵肌肉组织通常在感染后 2-8 周开始出现症状,其中包括:
如果寄生虫数量众多,肌肉疼痛和虚弱可能加重。这可能限制运动、呼吸和说话。
症状可持续数月。但当幼虫形成囊肿时,症状一般会减轻。即使感染消失,疲劳、轻微疼痛、虚弱和腹泻也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
如果出现轻度的旋毛虫病且没有任何症状,则无需就医。在吃了猪肉或野生动物肉大约一星期之后,如果您出现消化问题或者肌肉疼痛、肿胀,请咨询医务人员。
当您食入蛔虫(旋毛虫)幼虫后,它们会在您的小肠内长为成虫。然后,成虫繁殖幼虫,通过血流到达肌肉组织(如图中所示)。
当人们食用了生肉或未煮熟的肉,且这些肉被旋毛虫(蛔虫)寄生虫的幼虫感染时,就会患旋毛虫病。这种寄生虫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动物食用其他被感染动物时会发生感染。世界各地任何受感染的肉类都可能来自于熊、美洲狮、狼、野猪、海象或海豹等野生动物。豢养的猪和马吃了含有受感染肉渣的厨余之后,就会感染旋毛虫病。
在美国,由于加强了对猪肉饲料和产品的监管,猪已成为不太常见的感染源。野生动物肉是美国大多数旋毛虫病病例的感染源。
您不会因食用牛肉而感染旋毛虫病,因为牛不吃肉。但有些旋毛虫病病例与食用了掺杂受感染猪肉的牛肉有关。
如果您食用的牛肉或其他肉类使用了此前用来粉碎受感染肉的粉碎机,您也可能感染旋毛虫病。
导致旋毛虫病的风险因素包括:
除严重病例外,与旋毛虫病相关的并发症很少见。在有大量蛔虫(旋毛虫)幼虫的情况下,幼虫可能在体内游走,进入器官内和器官周围的肌肉组织。这可能会导致潜在危险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如以下部位疼痛和肿胀(炎症):
预防旋毛虫病最好的方法是适当的食物制备。遵循以下建议,以避免旋毛虫病:
避免吃生肉或未煮熟的肉。务必把肉彻底煮熟至褐色。将猪肉和野生动物肉烹调至中心温度达到 71 摄氏度(160 华氏度)。采用肉类温度计确保肉已完全煮熟。
将肉从热源上移开后,至少等待三分钟再切开或食用。
医务人员可通过讨论您的症状和进行体格检查来诊断旋毛虫病。医务人员还可能询问您是否食用过生肉或未煮熟的肉类。
诊断感染时,医务人员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
旋毛虫幼虫会从小肠出发、经过血液最后钻入肌肉组织内。因此,粪便样本检查常常找不到寄生虫。
旋毛虫病通常会自行好转。如果幼虫数量不多,大部分体征和症状通常会在几个月内得到缓解。然而,疲劳、轻微疼痛、身体虚弱和腹泻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或数年。感染大量幼虫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症状,需要立即治疗。
医务人员可能会根据症状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开药。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是治疗旋毛虫病的一线疗法。如果医务人员及早发现您患有蛔虫病,可以使用阿苯达唑(Albenza)或甲苯咪唑(Emverm)来有效清除小肠内的虫体及其幼虫。这类药物可能在治疗期间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及胃疼。
如果医务人员发现感染时幼虫已经进入肌肉组织,抗寄生虫药可能无法杀死所有寄生虫。不过,如果幼虫在大脑、心脏或肺部引发疼痛及肿胀(炎症),导致这些器官出现问题,医务人员可能会开抗寄生虫药。
您可能需要首先去看家庭医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将您转诊给传染病专科医生。
以下信息可以帮助您做好就诊准备。
对于旋毛虫病,需要咨询的一些问题包括: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就诊期间请随时提出。
医务人员可能询问您一些问题,包括:
提前做好就诊准备将有助于充分利用就诊时间。
邮箱:imc-xcb@000516.cn
邮编:710100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西太路777号
备案号:陕ICP备18005307号-1
Copyright ©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版权所有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微官网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订阅号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