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浏览:139次
更新时间:2022.03.05
乳糖不耐受症患者不能完全消化奶中的糖(乳糖)。因此,他们吃或喝奶制品后就会腹泻、胀气和腹胀。这种状况也称为乳糖吸收不良,通常无害,但其症状可能令人不适。
小肠中产生的一种酶(乳糖酶)过少通常会导致乳糖不耐受症。即使乳糖酶含量很低,您也可以消化乳制品。但如果您的乳糖含量过低,就会产生乳糖不耐症,在吃或喝乳制品后就会出现症状。
大多数乳糖不耐受症患者可以在不必放弃所有乳制品的情况下控制病情。
小肠是一条连接胃与大肠(结肠)的中空管道。
乳糖不耐受症的体征和症状通常从进食或喝含乳糖的食物后 30 分钟到 2 个小时开始出现。常见的体征和症状包括:
如果您经常在食用奶制品后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的症状,特别是如果您担心无法获得足够的钙,请与医生约诊。
当您的小肠不能产生足够的酶(乳糖酶)来消化乳糖时,就会发生乳糖不耐受症。
通常情况下,乳糖酶会将奶中的糖分转化为两种单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这两种单糖会经肠膜吸收进入血液中。
如果您缺乏乳糖酶,食物中的乳糖会进入结肠而不是被加工和吸收。在结肠中,正常细菌与未消化的乳糖相互作用,导致乳糖不耐受症的症状和体征。
乳糖不耐受症有三种类型。不同的因素导致与不同类型乳糖不耐症相关的乳糖酶缺乏。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最常见的一种)患者出生时会产生足够的乳糖酶。婴儿从奶类品中获取所有营养,因此需要乳糖酶。
当儿童用其他食品代替奶类时,他们产生的乳糖酶的量通常会下降,但通常仍然足以消化典型成人饮食中的奶制品。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患者成年后乳糖酶产生量急剧下降,使奶制品难以消化。
如果您的小肠在其相关疾病、损伤或外科手术后减少产生乳糖酶,那么就会出现这种形式的乳糖不耐受症。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相关的疾病包括肠道感染、乳糜泻、细菌过度增生和克罗恩病。
治疗潜在疾病可能恢复乳糖酶水平,改善体征和症状,但需要些时间。
婴儿出生时可能由于缺乏乳糖酶而导致乳糖不耐受症,这种情况存在但很少见。这种疾病是以一种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模式代系遗传的,这意味着母亲和父亲都必须遗传相同的基因变体,孩子才会受到影响。早产儿也可能由于乳糖酶水平不足而患有乳糖不耐受症。
导致您或您的孩子更容易患乳糖不耐受症的因素包括:
根据您的症状以及您对减少饮食中的奶制品的反应,医生可能会怀疑存在乳糖不耐受症。医生可以通过下面的一项或多项检查来确认诊断结果:
对于由基础病引起乳糖不耐受症的患者,治疗该疾病可能恢复身体消化乳糖的能力,尽管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月。对于其他诱因,您可以通过低乳糖饮食来避免乳糖不耐受症的不适。
降低饮食中乳糖的含量:
通过不断尝试,您也许能够预测身体对含乳糖食物的反应,并计算出可以吃多少或喝多少而不会感到不适。极少数人有严重的乳糖不耐受症,以至于不得不断掉所有乳制品,并对含有乳糖的非乳制品或药物保持警惕。
减少奶制品并不意味您不能入足够的钙。许多其他食物也含钙,比如:
还请确保取得足够的维生素 D,后者一般在强化乳中供应。蛋类、肝脏和酸奶也含有维生素 D,而且您的身体在阳光下会产生维生素 D。
不过,即使不限制奶制品食物,许多成年人也未取得足够的维生素 D。请咨询医生以确保服用维生素 D 和钙补充剂。
大多数乳糖不耐受症患者可以享用一些奶制品而不会出现症状。您或许能耐受低脂奶制品,如脱脂奶,耐受程度优于全脂奶制品。将奶制品逐渐加入您的饮食中,或许可以提高您对奶制品的耐受性。
改变饮食以尽量减少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方法包括:
尝试各种奶制品。并非所有奶制品都具有相同的乳糖含量。例如,硬奶酪,如瑞士奶酪或切达干酪,只含少量乳糖,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冰淇淋和饮用奶的乳糖含量最高,但冰淇淋中的脂肪含量也很高,因此食用后可能不会引发症状。您或许能耐受发酵后的奶制品,如酸奶,因为发酵过程中所用的细菌可自然产生能够分解乳糖的酶。
益生菌是生活在肠道中的微生物,有助于维持健康的消化系统。一些酸奶能以活性物质或“活”培养物的形式提供益生菌,胶囊形式的补充剂也可以提供益生菌。
它们有时会被用于腹泻和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疾病,还可以帮助身体消化乳糖。益生菌通常被认为安全无害,因此可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尝试使用益生菌。
如果您有乳糖不耐受症的体征或症状,请先去看家庭医生。以下一些信息可以帮助您做好准备。
约诊时,请询问是否有任何需要提前准备的注意事项,比如限制饮食。
请列出以下内容:
就乳糖不耐受症而言,您需要向医生咨询的问题可能包括:
记录您每天所吃的奶制品,包括奶类、冰淇淋、酸奶和松软干酪,以及您吃的时间和同时吃的其他东西。还要让您的医生知道是哪些奶制品食物及其摄入量导致了您的症状。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
如果您认为您可能有乳糖不耐受症,试着在您的饮食中减少奶制品几天,观察您的症状是否会缓解。如果在不摄入奶制品的几天中您的症状有所好转,请告知您的医生。
邮箱:imc-xcb@000516.cn
邮编:710100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西太路777号
备案号:陕ICP备18005307号-1
Copyright ©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版权所有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微官网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订阅号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