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浏览:138次
更新时间:2023.04.21
血色素沉着症会导致身体从摄入的食物中吸收过多的铁。过多的铁储存在器官中,尤其是肝脏、心脏和胰腺。铁量过多可能引发危及生命的病症,例如肝脏疾病、心脏问题和糖尿病。
血色素沉着症有几种类型,但最常见的一种是由家族遗传的基因突变引起。只有少数拥有这种基因的人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症状通常在中年出现。
治疗方法包括定期抽血。由于体内的很多铁都包含在红细胞中,因此这种治疗方法可降低铁含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肝脏约有橄榄球大小,主要位于腹部的右上部(即隔膜下方和胃上方)。
有些血色素沉着症患者从未出现过症状。早期症状经常会与其他常见病的症状有相同之处。
症状可能包括:
最常见的一种血色素沉着症是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但大多数患者直到晚年才会出现症状,男性通常在 40 岁以后,而女性通常在 60 岁以后。女性患者的症状更有可能在绝经以后出现,因为此时她们不会再因为月经和怀孕而流失铁元素。
如果您出现血色素沉着症的任何症状,请就医。如果您有直系亲属患有血色素沉着症,请向医生咨询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您是否遗传了可能增加血色素沉着症风险的基因。
血色素沉着症通常由控制身体从食物中摄取铁含量的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这种突变基因具有遗传性,因而这种血色素沉着症也称为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是目前为止最常见的类型。
HFE 基因是导致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的主要原因。您可能会从父母各方分别遗传一个 HFE 基因。HFE 基因有两种常见的突变:C282Y 和 H63D。基因检测可确定 HFE 基因是否存在这些变化。
铁对多种身体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帮助生成血液,但铁过多会导致中毒。
铁调素是一种由肝脏分泌的激素,可控制体内铁的使用和吸收,以及如何在不同器官中储存过量的铁。在血色素沉着症中,铁调素的作用会受到影响,导致身体吸收更多的铁。
多余的铁会储存在主要器官中,尤其是肝脏。经年储存的铁可能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器官衰竭,还可能导致慢性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和心力衰竭。尽管许多患者都携带导致血色素沉着症的突变基因,但并非都会出现严重到造成组织和器官损伤的铁超负荷。
遗传性血色素沉着症并非血色素沉着症的唯一类型。其他类型包括:
正常肝脏(左图)没有瘢痕形成的迹象。出现肝硬化(右图)时,瘢痕组织会取代健康肝脏组织。
会导致患血色素沉着症的风险增加的因素包括:
血色素沉着症如不经治疗,可导致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尤其会影响您的关节和容易储存过量铁的器官(如肝脏、胰腺和心脏)。并发症可能包括:
血色素沉着症可能比较难以诊断。关节僵硬和疲劳等早期症状可能由血色素沉着症以外的疾病引起。
许多患者除血液含铁量升高之外无任何症状。血色素沉着症可能由出于其他原因而做的异常血检结果被检出,也可能从确诊患者的家族成员筛检中被发现。
检测铁过载主要借助以下两项检查:
血液铁元素检查最好空腹进行。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导致其中一项或全部检查的数值升高。因此您可能需要重复检查才能获得最准确的结果。
医务人员可能会建议进行以下检查,以确认诊断并查找其他问题:
建议对所有被诊断有血色素沉着症患者的所有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进行基因检测。如果仅在父母一方中发现基因变化,则无需对孩子进行检测。
医务人员可通过定期从您的身体抽血来安全、有效地治疗血色素沉着症。这与献血类似。该过程称为静脉切开术。
静脉切开术的目的是降低您体内的铁水平。抽血量以及频次取决于您的年龄、总体健康状况和铁过载的严重程度。
治疗先天性血色素沉着症可能有助于缓解疲倦、胃疼和肤色变暗的症状。它还有助于预防严重并发症,例如肝病、心脏病和糖尿病。如果您已出现其中一种状况,静脉切开术有可能减慢病情发展,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逆转病情。
静脉切开术虽然不能逆转肝硬化或关节疼痛,但可以减缓进展。
如果您已经出现肝硬化,医务人员可能建议不时进行肝癌筛查。筛查项目通常包括腹部超声检查和 CT 扫描。
如果您患有某些疾病,如贫血或心脏并发症,则可能无法选择静脉切开术。医务人员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来去除多余的铁。这种药物可以注射到您体内,也可以口服。药物与多余的铁结合,通过螯合作用这一过程,使身体通过尿液或粪便将铁排出。螯合法不常用于血色素沉着症。
除了治疗性抽血,您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降低血色素沉着症并发症的风险:
接受抽血治疗的患者通常不需要改变其他饮食习惯。
如果出现任何令人担忧的症状,请与您的初级保健医生约诊。根据您的症状,您可能会被转诊给专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专科医生(肠胃科医生)。以下信息可以帮助您做好就诊准备,并了解医生可能会做些什么。
需要咨询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
在就诊期间,您可以随时询问其他问题。
准备好回答医务人员可能询问的问题:
邮箱:imc-xcb@000516.cn
邮编:710100
地址:西安市高新区西太路777号
备案号:陕ICP备18005307号-1
Copyright ©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版权所有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微官网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订阅号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服务号